蜱虫出没,外出游玩注意防护

2022-08-18 00:00 来源:人民资讯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本文转自:扬州日报

通讯员 傅轩 记者 陆康洁

最近,一位妈妈带2岁多的宝宝外出游玩时,一只致命的蜱虫竟然钻进了宝宝的腰部,直到当天晚上洗澡才发现。

去树木下躲太阳

蜱虫钻进2岁宝宝腰部

为了防晒,市民出行时多会选择树木、草丛较多的阴凉处躲避太阳。但在外游玩时,要警惕致命的蜱虫。

近日,市民刘女士在给2岁9个月的宝宝晶晶(化名)洗澡时,发现他右侧腰部有一只虫子。“虫子长得黑不溜秋的,头部已经钻进了小孩身体里,我也不知道是什么,不敢拽掉,就赶紧叫上他爸爸,一起上医院了。”刘女士说。

随后,晶晶父母带着孩子紧急来到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,儿科PICU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张利兵查看后,确认虫子为蜱虫,随即立即采取措施,正确并完整地将蜱虫取下,并给予患儿咬伤部位碘伏消毒,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。目前,患儿已经康复出院。

其间,询问患儿家长具体情况时,才了解家长前一天带着患儿去过动物园及游乐场,回家后没有认真检查孩子的衣服及皮肤。

蜱虫危害大

不重视可能会致人死亡

“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,蜱及蜱媒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。蜱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虫。蜱媒病是由蜱虫携带病原后叮咬吸血而传播的疾病,如大家熟知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、莱姆病、森林脑炎、巴贝斯虫病、蜱传斑疹伤寒等。”张利兵介绍。

蜱虫的直接危害是叮咬吸血,叮咬可引起皮肤损伤和瘙痒,严重的可引起皮炎和过敏反应。某些种类的雌蜱,如长角血蜱,唾液腺可分泌一种神经毒素,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,称为“蜱瘫痪”。如果作用于与呼吸有关的神经上较长时间,使呼吸受到抑制,人会窒息而死。

如何第一时间感知自己被蜱虫叮咬呢?张利兵介绍,蜱虫喜欢叮咬人或哺乳动物颈部、耳后、大腿根部等皮肤比较薄、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。蜱虫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麻醉剂,无痛痒感,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。被蜱虫叮咬后最初反应是伤口中心有硬心,周围有红斑环,几天后这些症状有可能随着蜱虫的脱落而消失,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长久的丘疹或瘤状突起,并发痒,痒感可持续数个星期。市民在发现有小黑点这样的不对劲时,应该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。

预防被蜱虫叮咬

一定要做到这些

小小的虫子,竟然有这么大的威力,生活中该如何预防?被叮咬时应该怎么做?

张利兵提醒,应该避免与蜱虫时空交集。蜱虫多滋生于各类植被繁茂或杂草丛生的野外环境,人群应避免在蜱虫高发时间段进入这些蜱虫高发区域,可有效减少被叮咬的几率。

应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进入这些区域时,提倡穿长袖衣服、不穿拖鞋和凉鞋、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、穿表面光滑的浅色衣服。

对裸露的皮肤,可使用一些高浓度的驱避剂(需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),可维持数小时有效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需用杀虫剂,如氯菊酯、含DEET的驱避剂等浸泡。

活动结束后,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,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来。头部、腰部、耳后、腋下、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是检查重点。如有宠物随行,应同时认真检查和清洁随行的宠物。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、钻入皮肤,切勿直接用手拍打或生拉硬拽,将蜱的口器留在皮肤内,造成疾病传播风险。建议去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处理。此外,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,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,应当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,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